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  页 | 催眠培训 | 催眠案例 | 学习园地 | 学员分享 |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马维祥教授简介
马维祥教授:原苏州市广济医院心理室主任,主任医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心理顾问专家、全国著名催眠大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催眠学会(筹)委员会理事长;苏州市青少年心理咨询高级指导。中医经络穴位催眠术创始人。2003年创办苏州市维祥心身健康研究服务所和东方心理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8006217221
服务邮件:
        hypnosis_cn@126.com
地址:
        阊胥路123号
        建瑞广场
学习园地列表    

精神因素与疾病

精神因素与疾病
作者:谢怡庄
浙江中医学院门诊部谢怡庄

1957年,一位叫赖特的病人患了肿瘤,医生说他活不了几天了。病人打听到一种称为“克力生物素”(马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物质)的药物有抗癌作用,医生在他的要求下给他注射了一剂。两天后,这位将死的病人竟然精神焕发地与护士开起了玩笑。体检发现,病人体内柑橘般大小的瘤子像雪球仍进烤炉中那样不见了!这着实让医生吃惊不小。两个月后,赖特读到一则关于克力生物素是伪劣药品的报道,病情顿时恶化,但医生叫他别信那份报告,又给他注射了一针据称是“纯度更高、药效更好的”克力生物素,事实上他接受的仅仅是安慰剂(蒸馏水)。然而,肿瘤又一次消失,这样,他又活了两个月,直到他得到该药确切无效的消息后两天才与世长辞。赖特的故事或许是医学无法解释的异乎寻常的现象。但科学家们现在发现,安慰剂确实能产生治病的效应,而且远远比他们知道的要强烈得多。例如得克萨斯医生近来做了这样一项实验将需要做关节手术而接受全麻的病人分为三组,一组做关节面刮除术以去除病变组织、一组做关节腔清洗术;一组未做手术,仅仅在皮肤上开个口子。两年后发现,接受假手术的病人其关节疼痛、肿胀等缓解情况与做过真正手术的病人相同。

一项秃顶的治疗也是如此:一组接受真药治疗的男性有86%的人出现疗效,但接受安慰剂的另一组男性,达到同样疗效的也要占到42%。安慰剂达到的止痛效果约为阿司匹林和可持因等止痛药的55-60%。而且奇妙的是,吗啡用药过量可用纳洛酮(一种麻醉药拮抗剂)作为解药,而安慰剂的镇痛作用竞也可用纳洛酮来阻断。那么,安慰剂的镇痛作用是否因为人体释放了天然吗啡样物质--内啡肽之故呢?但这不是唯一解释,因为安慰剂的效应看来是全身性。例如日本曾对一组有常春藤过敏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在每位病人的一条手臂上涂擦不会导致过敏的一般叶汗,但告诉病人“这是常春藤”。在另一条手臂上涂擦常春藤,但告诉病人“这不是常春藤”。结果发现,全体病人那条未接触常春藤的手臂都出现过敏性疹子,而真正接触常春藤的手臂除了两个人以外,均未出现过敏性疹子。更不可思议的是,安慰剂还会引起副反应:皮肤瘙痒、腹泻、恶心,还会影响心率、血压、胃肠功能、阴茎充血等等。那么安慰剂及其类似治疗何以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呢?美科学家认为,可以用“信念学说”来解释,相信结果会怎样,结果便会怎样。这与国人“信则灵”之说十分相近。信念学说起始于10年前,科学家们当时发现,人的大脑、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心理压力增加时,可以影响5-羟色胺、糖皮质激素、细胞活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等物质的分泌,可以降低抵抗力、改变基因表达、使伤口绵延难愈、激活潜伏的疤疹病毒、使负责形成记忆的脑细胞消亡等等。既然如此,那么,当情况反过来,例如人们有了信念时(包括希望、乐观的情绪等),它是否也能激起体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来治愈疾病、保持健康呢?回答是肯定的。新的脑成像技术提示,人的想法、信念、愿望可以通过体内的生物机制转变为物质,从而改变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可以这么说,在医学还不能提供有效药物的数十年前,几乎所有的治疗都有赖于安慰剂的效应,即使医药业大大发展的今天,安慰剂的效应也从未有所减弱。所谓的信念是人们从自己以往的经验中渐渐学习得到的。例如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胶囊、针剂、药片都含有药物,使用它们能治好我们的疾病等等。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不同,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产生的信念也会不同,所以安慰剂效应在一些人身上反应强烈,在另一些人身上则反应平平或相反。有人做过一项实验:同样的药物给予同样病情的病人,医生告诉第一组病人:“这药证实很有效”;而告诉第二组病人:“我无法肯定这药是否有效,先试试吧”结果第一组病人症状的改善大大优于第二组。有人说过治疗的成功源于医生的热情,医生是为病人带来信念、希望和乐观精神的最好“药剂”。当然,安慰剂毕竟不是真正的药物,它的“神奇”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癌症病人是不能寄希望于安慰剂及其类似的治疗的。耶鲁大学一位胃肠病专家作了这样的结论:一些疾病的发生如同救火龙头的水汹涌喷出;而另一些则像涓涓细流。后者可能对安慰剂的治疗更为顺从。人们因下岗而精神萎靡,因失恋而忧伤苦闷,因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垂头丧气……这种心理异常就叫忧伤。忧伤,作为一种负情感,表现为情绪低下、好忧愁、多伤感,易消极悲观。忧伤情绪强烈的人,很可能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严重损害。中医学指出:情绪忧伤,妄想过多,则导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久而久之,肝脾两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古医书《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悲哀愁忧则心乱,心乱则五脏六腑皆格。”

美国的两位精神分析专家托马斯•霍姆斯和查里德•雷赫博士设计了一种把情绪变化强度转化为量来计算的“生活琐事调查表”,他们把人类日常生活的变化和精神“压迫”的关系用数字(点)来表示。根据分析,配偶死亡是100点,离婚是73点,家属死亡是63点,结婚是50点,失业是47点,家属生病是44点,性生活不和谐是39点,职业调动是36点,职业升降是29点,与亲戚发生纠纷是29点,与上司发生磨擦是23点,迁居、转校是20点。如同时遭受几种变化的冲击,则其所受到的“压迫”强度便是这几种变化所造成的“压迫”强度之和。据上述两医生调查,一年内遭遇到300点以上变化的人,80%会变成神经质。大多数医生认为,性格上始终郁闷不解的人易思胃溃疡、高血压、偏头痛、肠绞痛。有时,长期的消极悲观、忧愁绝望甚至是癌症的“催化剂”。因此,要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保持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就应该学会克服性格中消极悲观、忧伤绝望的弱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消除这种忧伤绝望的情绪呢?根本的办法是通过积极的措施,宣泄压抑着的忧伤情绪。

英国心理学家柯利切尔所提倡的自我宣泄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积贮的忧伤绝望情绪就像是一种热能,若不释放出来,必定在内心世界造成一定破坏;但若能及时地用对人倾诉或自我倾诉的方法取得内心感情和外界刺激的平衡,则可消除隐患。一百年前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也曾写下一首与自我宣泄有关的诗,诗名是《毒树》。诗的第一节告诉我们倾诉的价值:我对朋友感到愤怒,我说出这愤怒,它消失了,我对敌人感到愤怒,我没有说出,它滋长了。

痛苦如果分一半给朋友,那痛苦就减少一半。遇到烦恼和不顺心的事情,切不可压抑忧伤,把心事深藏心底,而应该把这些烦恼向你的亲人、配偶或知心的人、明晓事理的人倾诉,以此来减轻忧伤。对方的劝说也许没有起什么作用,但他的真诚关怀和同情能使你感到温 暖。有时这种谈心的对象可以是素不相识的火车或轮船上的向路人,要不然,你也可以躲进一个僻静的角落放声自言自语,或提笔写信给远方的旧友,把你的烦恼甩到空气里,洒在信纸上,记在日记中。尽管在旁人看来,你对镜子自言自语有点“神经病”的模样,或是你写了厚厚一叠不知寄往何方何人的信和日记,但你自己肯定会在经过这场自我宣泄后感到内心如释重负,轻松了许多。当然,自我宣泄不能用破坏性的行动来发泄心中的积怨和烦闷。 忧伤情绪的消除仅仅依靠自我宣泄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意志力的锻炼。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的艰难道遇里能够百折不挠。”人生的哲理在于:当你把困难看成恶浪当头,一点儿小事就可能使你哀叹生活航道上的曲折艰难。但是,一旦你的人生旋律中注进了不畏艰辛的音符,即使层峦叠嶂的坎坷山路,你也会奋勇攀登。

目前,医学界对癌症的发病机制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发生癌变的细胞是在分裂中产生的,而细胞分裂多半是在人的睡眠中进行的。一旦睡眠规律发生紊乱,肌体则很难控制住其袭变,以至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癌性突变。澳大利亚一研究学会提醒人们:不可过多沉湎于夜生活、夜工作。要调节休息睡眠,积极治疗失眠,这是防癌的首要因素。 人若三天三夜不睡眠,就会产生幻觉,思维判断力、记忆力都会明显减退,甚至出现心悸、血压增高等反应。因此,科学地安排睡眠十分重要。 经专家研究发现,睡眠可表现为慢波时相和快波时相。慢波时相时,脑垂体增加分泌生长素,促进身体生长和代谢,使体力得到恢复,故称之为"身体的睡眠”。快波时相时,脑血流量增多,脑耗量增大,使脑力得到恢复,故称之为“脑的睡眠”。成年人的睡眠,首先迸人慢波睡眠,80?120分钟后转人快波睡眠,经过20?30分钟后又转回慢波睡眠状态。如果睡眠一夜周期正好反复四次,清晨起床后,人就感到清爽、精力充沛,所以一般认为8小时睡眠是较合理的。 人在睡眠时,生理功能会减退,并产生大量抗体,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科学睡眠首先是要有好的睡姿,右侧卧、双腿弯曲、身呈弓形为最佳睡姿。因为这种睡姿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松弛,使肝脏、心脏免受压迫,还可帮助胃内食物向十二指肠输送。其次是睡前保持情绪稳定,如果忧愁焦虑,就会引起气血紊乱,导致疾病发生。睡眠时用口呼吸易使肺部受冷气的刺激,而蒙头睡眠不但使人呼吸不畅,而且吸入大量二氧化碳,影响健康。


发布时间:2008/11/11 13:59:26
返回
维祥服务网所有维祥案例不得转载,本网保留所有权利。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6-2025 版权所有 苏州东方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  苏ICP备11020974号-1